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清人:指清邑的军队。清,郑国邑名,在今河南中牟之西。
彭:郑国邑名,在郑、卫两国边界,今河南中部。
驷介旁旁:驷介,由四匹披甲马挽引的战车。旁旁,强壮有力貌。
二矛重〔chóng〕英:二矛,酋矛和夷矛。重英,指矛柄上有两重画饰,一说指矛上的两层缨。
翱翔:遨游,一说徘徊不进。
消:郑国邑名,在黄河边。
麃〔biāo〕麃:勇武貌。
重〔chóng〕乔:指矛上悬缀雉羽的勾,一说指矛上用雉羽作的缨。
逍遥:缓步行走貌,一说彷徨、徘徊不进。
轴:郑国邑名,在黄河边。
陶陶:驱驰貌。
左旋右抽:御者在左,掉转车驾;武士在右,抽刃击刺。旋,调转车头,引申为回归、返回。抽,抽刀。
中军作好:中军,古代作战三军之一,主将就在中军发号施令。作好,指军容威严。
【翻译】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邑,牵引战车的披甲四马矫健有力。酋矛和夷矛柄上有两重画饰,在黄河边上遨游不息。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邑,牵引战车的披甲四马强壮勇武。酋矛和夷矛上用勾悬缀着雉羽,在黄河边上缓缓行走。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邑,牵引战车的披甲四马驱驰不休。左侧御者回转车头、右侧武士抽刀击刺,中军主将仪容威严。
清人:指清邑的军队。清,郑国邑名,在今河南中牟之西。
彭:郑国邑名,在郑、卫两国边界,今河南中部。
驷介旁旁:驷介,由四匹披甲马挽引的战车。旁旁,强壮有力貌。
二矛重〔chóng〕英:二矛,酋矛和夷矛。重英,指矛柄上有两重画饰,一说指矛上的两层缨。
翱翔:遨游,一说徘徊不进。
消:郑国邑名,在黄河边。
麃〔biāo〕麃:勇武貌。
重〔chóng〕乔:指矛上悬缀雉羽的勾,一说指矛上用雉羽作的缨。
逍遥:缓步行走貌,一说彷徨、徘徊不进。
轴:郑国邑名,在黄河边。
陶陶:驱驰貌。
左旋右抽:御者在左,掉转车驾;武士在右,抽刃击刺。旋,调转车头,引申为回归、返回。抽,抽刀。
中军作好:中军,古代作战三军之一,主将就在中军发号施令。作好,指军容威严。
【翻译】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邑,牵引战车的披甲四马矫健有力。酋矛和夷矛柄上有两重画饰,在黄河边上遨游不息。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邑,牵引战车的披甲四马强壮勇武。酋矛和夷矛上用勾悬缀着雉羽,在黄河边上缓缓行走。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邑,牵引战车的披甲四马驱驰不休。左侧御者回转车头、右侧武士抽刀击刺,中军主将仪容威严。
【解读】
《清人》一诗的创作,有着比较明确的时代背景。公元前年狄戎侵略卫国,因郑、卫两国毗邻,郑文公担忧狄人渡过黄河南侵郑国,就派自己憎恶的高克领兵去黄河边抵御。很长时间郑文公都没有召回高克的军队,最后军队溃散四归,高克也逃奔到了陈国。《毛诗序》认为此诗为郑国公子素所作,讽刺的是“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除末二句外皆是重章结构。初读之下,感受到的似乎只是清邑军队的盛大阵仗和凛凛威风。比如形容“驷介”的雄健勇武用了“旁旁”“麃麃”“陶陶”三词,形容兵士所持“二矛”的精致华美用了“重英”“重乔”二词,还有形容在黄河边行进的队伍用了“翱翔”“逍遥”二词,俨然一派威武自得的气势。再加上文末对于车上左侧御者、右侧勇士和中军主将的描摹,更是展示出一幅骁勇猛悍、杀气腾腾的作战场景,更让人以为这是对军队的一曲赞美之歌。然而结合相关史实和诗中“彭”“消”“轴”三地名的暗示,即可推知此诗意在讽刺郑文公和高克。诗人用这种反话正说的手法,含蓄地对高克军队溃散叛逃之事进行了辛辣的嘲谑讥讽,顺带也暗讽了郑文公因个人好恶不当处置军队的失德之举。
本诗纯用赋法,善描细节,且多用叠词,使诗句具有音韵上的美感。诗人在通篇埋下反语的巧妙布局,只有在读完全诗之后才能“恍然大悟”,加强了本诗的讽刺意味,读来饱含意蕴,发人深省。
《清人》一诗的创作,有着比较明确的时代背景。公元前年狄戎侵略卫国,因郑、卫两国毗邻,郑文公担忧狄人渡过黄河南侵郑国,就派自己憎恶的高克领兵去黄河边抵御。很长时间郑文公都没有召回高克的军队,最后军队溃散四归,高克也逃奔到了陈国。《毛诗序》认为此诗为郑国公子素所作,讽刺的是“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除末二句外皆是重章结构。初读之下,感受到的似乎只是清邑军队的盛大阵仗和凛凛威风。比如形容“驷介”的雄健勇武用了“旁旁”“麃麃”“陶陶”三词,形容兵士所持“二矛”的精致华美用了“重英”“重乔”二词,还有形容在黄河边行进的队伍用了“翱翔”“逍遥”二词,俨然一派威武自得的气势。再加上文末对于车上左侧御者、右侧勇士和中军主将的描摹,更是展示出一幅骁勇猛悍、杀气腾腾的作战场景,更让人以为这是对军队的一曲赞美之歌。然而结合相关史实和诗中“彭”“消”“轴”三地名的暗示,即可推知此诗意在讽刺郑文公和高克。诗人用这种反话正说的手法,含蓄地对高克军队溃散叛逃之事进行了辛辣的嘲谑讥讽,顺带也暗讽了郑文公因个人好恶不当处置军队的失德之举。
本诗纯用赋法,善描细节,且多用叠词,使诗句具有音韵上的美感。诗人在通篇埋下反语的巧妙布局,只有在读完全诗之后才能“恍然大悟”,加强了本诗的讽刺意味,读来饱含意蕴,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