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经

第61章 各得其所

【原文】
 
大邦者下流①,天下之牝(pìn)②,天下之交也③。牝恒以静胜牡(mǔ)④,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⑤,小邦不过欲入事人⑥。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
 
①下流:众水汇集处。意卑下。
 
②牝:雌性。
 
③交:总汇。
 
④牡:雄性。
 
⑤兼畜人:把入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⑥人事人:求于人之意。
 
【译文】
 
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要像江海那样安于处在卑下的地方,居于天下雌柔的位置,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于这里。雌柔能以安静宁定战胜雄强,就在于它既能以静制动又安于居下。所以,大国如能对小国谦虚卑下,则必然能取得小国的信任依附;小国若能对大国谦虚卑下,则也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支持。所以,不管是大国用谦虚卑下取得小国的信任,还是小国用谦虚卑下取得大国的信任,大国无非是想兼并小国,小国无非是有求于大国。这样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各自的愿望。特别是大国,更应该谦虚卑下。

【导读】

春秋乱世战争不断,老子目睹了这种兼并战争给世人带来的痛苦,于是提出了大国、小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政治主张。在老子看来,战争主要来源于大国,只有大国能谦卑自处,不恃强而凌弱,不以大而欺小,甘居下流,才能天下交归。
 
【解析】
 
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作为一个大国在对待别的小国时应持有的态度,即处静、处下,内在的道理即前面所说的“弱者道之用”。
 
春秋末期,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大国试图称霸天下,小国力图保全自己,人民的处境则苦不堪言。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老子痛心疾首,忍无可忍,终于发出了“大国者下流”的感慨。这里所说的“下流”,指的不是卑贱、无耻,而是江河的流向。我们知道,水都是向低处流的,海之所以能够包纳百川,就是因为它甘居下位,无所不包,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大”。它的作为是合乎道德的,所以它能长久而广博。在老子看来,大国如果能像大海那样谦和,甘居卑下的位置,那么国家就能太平,人民就能安定。
 
“牝恒以静胜牡”,这里老子以雌性可以战胜雄性的道理来论证“大国者下流”的观点。大国之所以大,一方面是客观的原因,即地理位置的优越。春秋时代,大国一般都处在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这里地势低洼,水草丰美,有利于人民居住和发展农耕。另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治国有方,他们清楚大国和小国的关系,而老子对此也作了论述,他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意思是说: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使小国归附自己;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取得大国的支持。因此,大国和小国的关系用海纳百川来形容那是再适合不过了。海是谦和的,是宽容的,是深沉的,是卑下的……正是因为它具有这些特性,所以百川才会归附它,投奔它;正是因为这些特征,才成就了它的博大、宽厚和永不干涸。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人事人。"在老子所处的年代,大国和小国并存的割据时代行将落幕。西周时期的几百个诸侯国,到了这个时候只剩下几十个,许多小国在大围的威逼下已经沦为附庸。这些小国尽管保存下来,但是处境更加艰难,它们不但要向大国纳贡,还要分担大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劳役。而大国不但在态度上轻视小国,还奴役小国的人民,使他们的处境痛苦不堪。针对这种社会现状,老子渴望能够唤醒大国的宽厚和仁慈,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现状。
 
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但是现实的情形与老子的观点背道而驰,我们能不能就此否定和排斥老子的观点呢?其实,现实中柔弱没能战胜强硬的现象只是一时的弱势表现,从总体上来说,柔弱是可以战胜刚强的。看似强大的事物却不能长久地存在,而看似渺小的事物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以自然界里的现象为例:庞大的恐龙曾统治着整个自然界,而到最后竟被弱小的猴子种属取而代之;老鹰是一种凶悍的肉食鸟类,而野兔是一种草食动物,当老鹰如箭一般扑向野兔的时候,野兔弹出后腿,重重地踢中老鹰的肚子,一连几下,踢得老鹰扑棱着翅膀,一头栽倒在地上....
 
“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国家谦和、卑下才能够长久,人类也是如此。人类如果不能做到谦和、卑下,就会引火上身,导致毁灭。所以,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就应该从自我做起,对待周围的人要谦恭、柔和、甘居下位;对待周围的物应该友善、包容,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自然的大道,这样才能“两者各得其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愧为万物之灵,才算真正拥有聪明才智。
 
王弼《道德经注》
 
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所归会也。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以其静,故能为下也。牝,雌也。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以其静复能为下,故物归之也。
 
大国以下,犹云以大国下小国。小国则附之,大国纳之也。唯修卑下,然后乃各得其所。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
 
江海广阔而位置低下,河流都流向它们;大国地大物博而谦卑低调,天下都向他聚拢、归顺。所以说大国应该是河流的下游。大国是天下的人与物交汇集中的地方。宁静而无所追求,事物自然来归附。宁静,所以能安居于卑下的地位。牝,是指雌性。雄性躁动不安,贪图欲望的满足,雌性经常处于宁静的状态,所以能驾驭雄性。宁静又能处于卑下的地位,所以事物能够归附。
 
大国低调卑下,尤其是说要对小国低调卑下。小国想要归附于大国,大国要接纳、收服小国。只有修习卑下的态度,然后才能都得到想要的。小国修习低调、卑下的态度只能保全自己,不能让天下归附。大国修习低调、卑下的态度,天下就会来归顺。所以说:各自可以得到各自想要的,特别是大国更应当低调卑下。
 
苏辙《老子解》
 
天下之归大国,犹众水之趋下流也。众动之赴静,犹泉高之赴下也。大国能下则小国附之,小国能下则大国纳之。大国下以取人,小国下而取于人。
 
天下归附大国,就像众多河流向下流向江海一样。众多躁动的事物去归附宁静的事物,就像泉水从高处向下奔流一样。大的国家能够低调、谦卑,小国就会去归附,小的国家如果能够低调谦卑,大的国家就会接纳它。大国持低调、谦卑的态度来取得别人的信任支持,小国持低调谦卑的态度来从大国那里获取稳定的保障、分享利益。

【经典解读】

在诸侯林立的春秋时期,大国不断地发动战争兼并小国,而小国则不得已屈服于大国的威势,甚至朝秦暮楚地在大国之间通过维持平衡而生存下去。老子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大国兼并蓄养的欲望而造成的。但要想实现这种愿望,通过兼并战争是残忍而不明智的。大国应该向居于江河下游那样坚守雌柔,有容纳百川的胸怀、气度才能让小国自愿投入其怀抱中。如果大国能对小国谦下忍让,那么就会得到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又何必发动战争,导致伏尸遍野,血流漂橹呢!
 
孟子·梁惠王》中说:“只有仁者能以大国侍奉小国,所以商汤曾侍奉葛国,文王曾侍奉混夷。只有智者能以小国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曾侍奉獗鬻,勾践曾侍奉吴国。能以大国地位侍奉小国的,是乐於听从天命的人;能以小国地位侍奉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於听从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国家。”老子曾经说过,只有得道的有德圣人才可以统治天下,否则滥用武力发动战争来强取天下,即使能得到一时的成功,其基业也必定不能长久。就如秦王朝,以武力兼并天下,却不知道实行仁政爱民,反而用严刑酷法奴役天下人,最后导致大帝国轰然崩溃。智伯、齐闵王势力强大,都因四处征伐而国破身死;勾践忍辱侍奉吴国,燕昭王含垢侍奉齐国,刘邦在鸿门宴中卑辞向项羽赔罪,却都笑到了最后。

【哲理引申】
 
“大邦者下流”,一个人如果想要取得别人的拥护,一定要能为别人着想,而不仅仅是时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想成为天下的领袖,也要甘居下流,将全天下利益放在首位,不能为了谋取本国、本邦的利益而违背道义。
 
春秋之时,周天子威严丧失,天下诸侯恃武逞强,以兵称雄,道义被彻底抛弃到了天外。这时,齐桓公继承了齐国的王位,在鲍叔牙的推荐下,他得到了管仲的辅佐。齐桓公向管仲询问如何才能称霸天下,管仲说:“要想称霸天下,不能单单依靠武力,还要顺从道义,只有按道义行事,才能让天下诸侯信服,才能赢得天下人的尊敬。”于是桓公任用管仲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
 
桓公五年(前681),齐国与鲁国爆发战争,鲁国失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桓公答应了,并与鲁在柯地会盟。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宝剑,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齐鲁边境上的汶阳之田。齐桓公鉴于形势答应了曹沫的要求。事后,齐桓公想不归还土地并且杀掉曹沫。管仲劝谏说:“不给汶阳之田,只是逞一时之快。失信于诸候,天下人就不帮我们了!”齐桓公思索后将汶阳之田还给了鲁国。诸候们知道了这件事情,都认为齐桓公有信誉,渐渐地都想依附齐国了。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于是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衷心拥护齐国做诸侯的霸主。
 
当时,狄人势力开始强大,屡屡入侵中原诸侯国。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邢国告急,齐桓公召集宋、曹等国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后,齐桓公又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杀死了卫懿公。齐桓公便于第二年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得卫国延续了社稷。
 
齐桓公称霸,并不单单靠武力,他时时依道义而行事,因此才能得到天下诸侯的依附,相比而下,同时期的楚成王和晋献公同样是雄主,但他们只知道逞武力、巧诈,攻灭别的国家,很少像齐桓公一样,为其他诸侯排忧解难,所以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是有其原因的。所以说,大国要想成为天下领袖,不单单要依靠强大的实力,还需要有包容、仁慈的胸怀。
 
如果看累了,收藏一下本页面,下次接着看。
您的名字
您的邮箱
您的站点
验证:   6 x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