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游

【原文】
 
海滨人说:“一日,海中忽有高山出,居人大骇。一秀才寄宿渔舟,沽酒独酌。夜阑,一少年入,儒服儒冠,自称‘于子游’,言词风雅。秀才悦,便与欢饮。饮至中夜,离席言别。秀才曰:‘君家何处?玄夜茫茫,亦太自苦。’答云:‘仆非土著,以序近清明,将随大王上墓。眷口先行,大王姑留憩息,明日辰刻发矣。宜归,早治任也。’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鹢首,跃身入水,拨剌而去,乃知为鱼妖也。次日,见山峰浮动,顷刻已没。始知山为大鱼,即所云大王也。”
 
康熙初年,莱郡潮出大鱼,鸣号数日,其声如牛。既死,荷担割肉者,一道相属。鱼大盈亩,翅尾皆具,独无目珠。眶深如井,水满之。割肉者误堕其中,辄溺死。或云:海中贬大鱼,则去其目,以目即夜光珠云。
 
【翻译】
 
住在海边上的人说:“一天,海上突然冒出来一座高山,人们大为惊骇。一个秀才寄宿在渔船上,打来酒独自一个人喝着。夜深时分,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一副读书人的穿戴,自称叫‘于子游’,言词非常风雅。秀才很高兴,便和他一起愉快地对饮起来。喝到半夜,于子游离开座位,向秀才告别。秀才说:‘您家在什么地方?黑夜茫茫,也太苦自己了。’于子游回答道:‘我不是当地人,因为清明节快到了,要跟大王去上墓。家眷已经先走了,大王暂且留下来休息,明天一大早就要出发。我该回去了,早点儿准备行装。’秀才也不知道大王是什么人。把于子游送到船头,只见于子游纵身跳入海中游走了,于是知道他原来是鱼妖。第二天,只见那座高山浮动,一会儿工夫就不见了。秀才这才知道那座高山原来是条大鱼,也就是于子游所说的大王。”俗传清明前,海中大鱼携儿女往拜其墓,信有之乎?
 
民间传说清明前,海里的大鱼会带着儿女去扫墓,真有这回事吗?康熙初年,莱州海水涨潮时,出现了一条大鱼,号叫了几天,声音像牛叫。鱼死了以后,挑着担子去割肉的人络绎不绝。那鱼的身体比一亩地还大,翅膀尾巴都有,只是没有眼珠。眼眶深得像一口井,里面装满了水。割肉的人不小心掉进去,就会被淹死。有人说:海里被贬职的大鱼,眼睛会被割掉,因为它的眼睛是夜明珠。
 
【点评】
 
本篇与卷二的《海大鱼》可以对读。
 
虽然它们各自独立,但都是写海上在寒食时往往“有高山出”,“山为大鱼”,是“海中大鱼携儿女往拜其墓”的。不过,《海大鱼》只是写海上现象,而《于子游》则增加了人物的活动,较前者略详而有情节。两篇比照,似乎《海大鱼》类似于绘画速写,民俗素材,而《于子游》是基于其上的加工。
如果看累了,收藏一下本页面,下次接着看。
您的名字
您的邮箱
您的站点
验证:   9 x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