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allen 2005-01-22 314 0 0 0 0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①,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释】
 
①图:计划。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搅扰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凡是天下的难事,一定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凡是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部分做起。因此,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许诺的人,很少有能够兑现的,必然会失去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势必会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人遇到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难,所以反而没有困难了。

【导读】

处理困难的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是由简单的问题积累而成;天下的大事,一定是由微细的小事累积而成。老子要人们不捐小,不弃细,不自大,不轻诺,以德报怨,保守虚空清净的无为之道。
 
【解析】
 
这一章进一步阐释“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起来的。圣人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在事情刚刚出现或者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把它化解掉了。所以,我们看圣人表面上做的都是小事、细事、易事,甚至什么也没有做,最后的结果却就了大事、难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句话有人解释为“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以无味为这种解释没有把自然无为理解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而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行动指导思想来看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老子就是提倡什么事都不必去做了,这就扭曲了老子无为的真正内涵,因为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做事,否则,就无法生存。在老子《道德经》里,无为的思想贯穿始终。
 
由于每一章节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无为常常涌现出新意来。这里所说的“无为”的含意,意思是说在做仟何事情的时候,都丕要强加自己的主管意志,更不要试图用主观意志去改变事物一的客观属性。
 
当然,老子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其自然。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无为实际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一种抛弃主观而顺从客观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事变少,少事变无。做到这些,就能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修道的真实境界,要想理解这句话,就要先理解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手段是完成目的的中间环节,目的一旦实现,手段也就不再有用了。对于人类来说,手段不是绝对的,只有目的才是绝对的。所以,老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是手段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只有人类所要达到的目的才是极端重要的。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的哲学是一种调和的哲学,它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抗与斗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子就否认了矛盾的存在。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与斗争,而我们应该把这种矛盾和斗争从激烈的对抗状态拉同到相对平和的状态。为此,老子提出了建议,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里的“难”指的是力所不及的日标或是难于办成功的事情;“大”指的是伟大的工作或事业。老子在这句华中索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应当在矛盾和斗争仍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予以消除,并通过谨慎行事避免新的矛盾与斗争的产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这里的“诺”意为夸夸其谈,吹牛皮,说大活。“寡信”是说真实可信的成分很少,很难兑现。在老子看来,大生于尘,多起于少,困难的事情要从易处着手。因此,求道的时候要从细微人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人手,所以有道的人从来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事。轻易的允诺是不足信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遭受到更多的困难。所以,有道的人遇见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艰难,最后反而没困难了。
 
王弼《道德经注》
 
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处于无内的境界,施行无言的教诲,满足于恬淡的滋味,这就是治理、协调的极致了。小的怨恨不足以去报复,大的怨恨天下都想将这人杀掉,顺应天下达成共识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德。以圣人的才华,依然被细小、容易的部分所阻碍,何况普通人达不到圣人的才能,能够忽略吗?所以说圣人尤其把事情想得困难。
 
苏辙《老子解》
 
圣人为无为,故无所不为;事无事,故无所不事;味无味,故无所不味。其于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已。盖人情之所不忘者,怨也,然及其爱恶之情忘,则虽报怨犹报德也。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难多而易少,至于难而后图,大而后为,则事常不济矣。圣人齐大小、一多少,无所不畏,无所不难,而安有不济者哉!
 
圣人无所作为,所以没有什么事是他不能做的;不从事任何事务,所以没有什么事务他不从事;品味没有滋味的滋味,所以没有什么滋味他尝不到。对于大小多少的区别,一概以道的原则将它们看成一样的。人的情感最不容易遗忘的就是怨恨了,然而等到爱恨的感情都没有了,虽然是回报怨恨也和回报恩德没有什么区别了。世人都畏惧大的而轻视小的,觉得多的难,少的易,而把难事留到后做,大事放到后面完成,事情常常因此失败。圣人把大小多少都看成一样的,都严肃、谨慎地对待,不畏艰难,这样什么事办不成功呢?

【经典解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践行无为的行为,从事无事的事情,体味无味的味道。
 
什么叫作践行无为的行为呢?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妄为,一个人不可以胡作非为,不能被欲望所驱使而无所不为,一个统治者不可以随意扰乱百姓,更不可以为了获得财富、虚名而肆起干戈。
 
什么叫作从事无事的事情呢?不是人们时常所说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而是应该遵守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可乱生事端。
 
什么叫作体味无味的味道呢?人们喜欢追求华丽的色彩、浓醇的味道,成天梦想着做大事,名留青史,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前进的动力,但过于崇拜这些,就会陷入浮躁之中,让人迷失自己。所以老子让人们体味平淡,回归安宁,在虚空中领悟“道”的真谛。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小开始而做成的,每一个表面的光耀,都有背后无数汗水的浇灌。人们应该认识到这个现实,不要贪多骛远,总想着建立不世之功,没有在小事上的努力一切梦想都是空中楼阁。同样,任何祸患也无不起于毫末,如果不能防微杜渐,任其发展,最终爆发时一定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古人云: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同时,这句话还告诉人们:“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诗》上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天。”就是说不要轻视微小的恩德,一水一饭之恩也当重视、铭记。当初韩信在穷困之时,受到漂母的照顾,后来用千两黄金来报答恩情;专诸、豫让受到礼遇,不惜以性命相报;侯嬴得到信陵君的恩惠,以自杀来明志……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义士,受人敬仰。善虽小,为之必报,恶虽小,为之必报。因此,刘备告诫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春晚有过一个小品,是说一个人总是好面子,在外面对别人承诺,却又没能力办成,最后弄得自己内外交困。承诺一定要从自己的能力出发,不能办成的事一定不可轻易承诺,否则便会失信于人。所以君子一定要量力而行,深记“人无信而不立”。对待事情,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很容易陷入困境。陈余因为自恃力量强大,不听从李左车的计策而兵败被杀;苻坚因为过分自信而一败涂地。只有不自大,而重视外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哲理引申】
 
人们都羡慕那些做大事的人,希望能够一飞冲天,其实“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所有的大事都是从小事积累而来的。
 
春秋之时,秦穆公有一匹好马,这匹马不仅长得十分壮美,而且日行千里,鸣声慑人,秦穆公将其视为掌上明珠。一次,秦穆公忽然得到消息,这匹宝马找不到了。如此,一匹引人注目的良马怎么会找不到呢,秦穆公心中十分焦急,于是立刻下令要在全国范围内搜寻这匹马的下落。
 
经过严密搜查,追捕的官吏发现这匹马原来让歧山下的土著居民捕捉到了。于是连忙去索要,不幸的是,这些人将这匹宝马给宰了,并且已经吃掉了。官员们十分担心,就抓捕了所有吃了那匹马的肉的人,竟然有三百个。官员们战战兢兢地向秦穆公汇报,说他的爱马被这些土著居民当成了美餐。没想到秦穆公听了以后,说:“有道德的人是不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的,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于是下令赦免所有的人,并给他们酒喝。
 
后来秦国和晋国爆发了韩原之战,秦穆公陷入晋军包围之中,危急时刻,忽然冲出一队人拼死作战,不仅救了秦穆公还帮助秦军将晋惠公俘虏。原来这就是曾经被秦穆公赦免的三百人,他们拼死来报答秦穆公当初让他们食马饮酒的恩德。
 
同样是春秋时代,晋灵公荒淫无道,执政赵盾屡次进谏而不听,劝多了晋灵公感觉赵盾总是对自己指指点点,颇为不快,于是决定除去这位碍事的执政大臣。一次,他在宫内伏下甲兵,邀请赵盾赴宴。赵盾到后,见到有埋伏,连忙在护卫的保卫下逃走,晋灵公放出恶犬,派出甲士追杀,情况万分危急。这时晋灵公追杀的队伍中,忽然有一个甲士倒戈相向,对抗其他追杀者,帮助赵盾成功逃亡。后来赵盾问他这是为何。甲士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
 
原来,鲁宣公二年(前607年),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面黄肌瘦,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正是这个人临阵倒戈救了赵盾的性命,也正是赵盾的那一顿饭的恩赐救了自己的性命。
 
刘备去世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可能不经意间的一件善事就成就了自己,拯救了自己;也可能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就葬送了自己,毁掉了自己。所以,老子告诫世人:大小多少。


Tag: 老子 道德经
返回首页   ·   返回[道德经]   ·   前一个   ·   下一个
相关内容
第59章 长生久视 2005-01-22 
第38章 处实去华 2005-01-22 
第57章 以正治国 2005-01-22 
第61章 各得其所 2005-01-22 
第66章 不争之争 2005-01-22 
第16章 致虚守静 2005-01-22 
第31章 恬淡为上 2005-01-22 
第81章 为而不争 2005-01-22 
第52章 天下有始 2005-01-22 
第17章 功成事遂 2005-01-22 
第01章 天地之始 2005-01-22 
第45章 大成若缺 2005-01-22 
第36章 柔弱刚强 2005-01-22 
第65章 善为道者 2005-01-22 
第03章 圣人之治 2005-01-22 
第04章 和光同尘 2005-01-22 
第80章 小国寡民 2005-01-22 
第39章 贱为贵本 2005-01-22 
第27章 常善救人 2005-01-22 
欢迎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名字
您的邮箱
您的站点
验证:   21 - 10 =

【选择设置(可以不操作)】
内容样式
返回首页     ·   返回[道德经]   ·   返回顶部  
节点 : 道德经
最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