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allen 2005-01-22 540 0 0 0 0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①,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②。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③,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
 
①之:代词,译为“它”。
 
②恬淡为上:淡然处之为上策。恬,心神安适。
 
③泣:“莅”字的误写,指对待、参加。
 
【译文】
 
精兵利器,实在是个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用它来解决问题。有道的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尊贵;而在打仗时便以右边为尊贵。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它不是有道的君子所用的东西,不到迫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得意洋洋,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把打仗杀人当成乐事的人。而把杀人当成乐事的人,他也决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打仗时,兵权小的偏将军在左边,兵权大的上将军在右边。这是说明用兵打仗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杀人太多,应该以悲哀的态度对待;打了胜仗,应该以丧礼的仪式来对待死去的人。

【导读】

兵器不是吉祥之物,战争不可用来倚仗夺得天下,有道君子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发动战争。战争通过杀人来实现目标,君子对它应淡然处之,战胜了亦非可以值得骄傲的事情,要用丧葬的礼仪来对待它。
 
【解析】
 
这一章讲的仍是战争之道,它是上一章的继续和发挥,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兵器是凶器,有道者不该使用它们。第二部分说明修道之君子,用兵若无仁德,便不能得志于天下。第三部分则强调了用兵的策略和心态,体现了仁慈之德,这是得志于天下的前提条件。
 
在老子看来,兵器是不祥之器,因此要尽量避免战争。老子把对兵器的看法融入到自己的哲理之中,他认为战争是有悖于大道的,为得道之人所深恶痛绝。战争是不得已才运用的手段,和平的解决方式才是最好的。所以,在中国的古礼中,常常以丧礼的方式来对待胜利。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与上一章着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讲战争不同,这一章着重从礼仪的角度来讲战争。按照中国古代的礼仪,主居右,客居左,所以居左有谦让的意思,老子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可见老子主张君子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也可以用战争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在获胜时不要以兵力逞强,而是要对战争中战死的人表示哀伤悲痛,并且以丧礼妥善安置死者。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认为,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迫不得已的行为。所以,当人们参与战争时,应当以一种。恬淡的心境对待,即使胜利了也不要妄自尊大,如果妄自尊大,就表明自己是乐于杀人的人。对于所有乐于杀人的人而言,他们只能逞一时之强,绝对不能长久地得志于天下。
 
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是十分普遍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每次战争少则投入数万兵力,多则投入数十万的兵力,伤亡极其惨重。不管战争孰胜孰败,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永远是普通百姓。每次发生战争,人们都要背井离乡,四处逃亡。即便如此,君子在用兵时也要“恬淡为上”,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得意忘形。这句话是对那些喜欢穷兵黩武之人的警告。所以,老子在这里谈论战争问题,并不是为用兵者出谋划策,而是为了反对战争。

王弼《道德经注》
 
王弼在此章未作注解。《道藏集注》本于本章末引王弼注说:“疑此非老子之作也。”今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考证,均有此章文字,并无王弼注文混入。
 
苏辙《老子解》
 
以之济难而不以为常,是谓不处。
 
用武力来拯救危难而不作为常用的手段,所以说不处。

【经典解读】
 
一方面老子指出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君子不会倚靠强力、通过杀人来夺取天下。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淡然的,即使战胜了也不会骄傲自伐,反而应怀着悲伤的心情,来表示自己不得已而为之,为在战争中死去的人哀悼。另一方面,老子也指出战争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得道之人也不得不采取战争来除暴御敌。但他们发动战争并非为了杀人略地,“善有果而已”。正如《尉缭子》所说:“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
 
老子的观点得到了后世众多兵法家的赞成,几乎历史上流传的每一部兵书都要求统治者既不能滥用武力,也不能荒废武力。如《吴子》上就说:“从前承桑氏的君主,只知道修德而废弃武功,最后国家灭亡;有扈氏的君主,恃众好勇,最后也导致国家灭亡。贤明的君主鉴于往事,必在内修文德,在外整治武备。”《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即使主张以德治国的孔孟之徒,也不主张完全放弃武力,并进行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论述。那些被视为古代贤君的商汤、周武都是以武力而夺取的天下。但他们因为是“以有道,伐无道”,顺应了天下民心,更被赞为千古贤君。直到现在这种思想仍然是我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比如我们发展军力,并不是为了恃强凌弱,不是为了侵略干涉别国,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发展核武器不是为了恐吓周围的国家,而是为了不受其他强权的威慑和胁迫。
 
得道君子虽然也会发动战争,但他们在生活中从来不会将武力作为立身之本。为了表示军队、战争的特殊性,为了悼念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即使战胜了也要用丧礼来对待,以悲哀莅之。联系上章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子对待战争的态度:战争,是不吉祥的事物,君子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使用它,在发动战争时要怀着哀闵之心,即使战胜了也要采取丧礼的态度来对待它,倚靠杀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老子的战争思想从未也永远不会过时,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那些恃武逞强、以军力欺负别国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过分依赖兵力,穷兵·武最后只会给自己带来祸患,走向穷途末路。
 
【哲理引申】
 
战争总是伴随着死亡,《》中师卦就说:“师或舆尸,凶。”流血千里、伏尸百万,是战争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世人皆有恻隐之心,所以君子在不得已发动战争之时,必将爱惜自己的将士,同时对失去抵抗的敌人也怀有怜悯之心。《日内瓦公约》就有明确规定要善待俘虏。然而,在古代有很多将领出于种种考虑,在战争时并没有时刻怀着哀怜之心、恻隐之心,反而唯以杀死敌人为目的,甚至连放下武器的俘虏都不放过。
 
商鞅变法让秦国迅速强盛起来,但也自古就受到无数指责,其中最令后人齿寒的就是以首虏论功的政策,即秦军在战争中砍下敌方的头颅,来领取军功。这虽然让秦军战斗力迅速提升,同时也让他们显得十分野蛮,让关东诸国既不齿又害怕。提到秦国的名将,最著名的就是白起,他因为杀敌之多,被后世称为“杀神”。
 
白起善于用兵,侍奉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的新城。次年,白起由左庶长迁任左更,出兵在伊阙攻打韩、魏二国,俘虏魏国名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此战令白起名扬天下,使关东诸国大震,他本人也因功晋升为国尉。此后,他不断率领秦军攻打三晋,占领了上百座城池。
 
除了攻城略地,更让关东诸国害怕的是,白起带兵还大量杀死敌人的士兵。伊阙之战韩魏两国士兵首级就有二十四万;攻打楚国,夺取鄢、邓、郢的战斗也杀死楚军十多万;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4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之后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战胜纸上谈兵的赵括,四十余万赵国士卒被迫投降。这些士卒因为长期被围困,已经疲惫不堪,没有了抵抗能力。但看着黑压压望不到边的俘虏,白起却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以前他杀人虽多,但大多是战场之上。而今这些赵国士兵已经放下了武器,而且饥饿疲惫毫无抵抗力,但如果将他们带往秦国,这些士兵一定怀念亲人,心向赵国,四十余万人如果暴乱起来很难收拾,加上长期作战,秦国的军粮也无法满足这四十万俘虏的要求了。
 
白起于是和手下的将领们商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秦军将所有的赵军俘虏骗至一条狭窄的山谷内,声称在这里扎营,以后会安顿他们。当夜趁着黑暗,秦军忽然发动了偷袭,将这些毫无准备的俘虏全部活埋在了深谷里。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传递这个恐怖消息。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天下为之震惊。
 
然而,白起散布的消息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天下各国都看到了秦军的残暴无道,天下士人如苏代、鲁仲连等也为了联合各国抵抗暴秦而奔走往来。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王陵攻邯郸不顺,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欲再次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昭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从邯郸传来,秦昭王更迁怒白起,命他即刻动身,行至杜邮秦昭王以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为罪名,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了。《后汉书》记载,白起死后,东方六国闻讯,诸侯皆酌酒相贺,庆幸白起之死。白起身为天下名将,却因为嗜好杀戮而被天下人厌恶,最后也被赐自刎而死。可见乐杀人者,不仅不可得志于天下,相反还会招来不尽的祸患。
 
无独有偶,仅仅几十年后,同样又有一位战功赫赫却也因为杀俘而丧失人心的名将,这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连续在巨鹿、漳水打败秦军,秦将章邯不得已而向其投降。项羽于是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为前部,继续向关中进军。由于诸候的士卒原来都曾在秦服过徭役,受尽秦兵的鞭挞,而今秦兵投降诸侯,诸侯兵都把秦兵当作奴隶来驱使,引起秦兵的不满。行至新安时,有人告诉项羽秦兵存在不满情绪,项羽召集手下将领商议,认为秦兵很多,入关中后如果不听令,会引起非常大的祸患。于是项羽将秦降卒二十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项羽的做法不仅让秦地百姓对其痛恨不已,而且也让其他诸侯看到了他恃强、嗜杀的真相。最终,英雄一世的西楚霸王,被天下所抛弃,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
 
白起、项羽都是攻必克、战必胜的千古良将,却都因为嗜杀而以悲剧收场。可见欲得天下者,必须心怀天下。能治理百姓的人,一定怀有仁慈、恻隐之心。依靠武力只能取得暂时的强大,而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Tag: 老子 道德经
返回首页   ·   返回[道德经]   ·   前一个   ·   下一个
相关内容
第48章 为学日益 2005-01-22 
第47章 不为而成 2005-01-22 
第46章 知足常足 2005-01-22 
第45章 大成若缺 2005-01-22 
第41章 大器晚成 2005-01-22 
第04章 和光同尘 2005-01-22 
第23章 希言自然 2005-01-22 
第01章 天地之始 2005-01-22 
第18章 大仁大义 2005-01-22 
第25章 道法自然 2005-01-22 
第58章 福祸相倚 2005-01-22 
第08章 上善若水 2005-01-22 
第39章 贱为贵本 2005-01-22 
第28章 常德乃足 2005-01-22 
第69章 哀者胜矣 2005-01-22 
第65章 善为道者 2005-01-22 
第12章 去彼取此 2005-01-22 
第56章 知者不言 2005-01-22 
第60章 治国烹鲜 2005-01-22 
欢迎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名字
您的邮箱
您的站点
验证:   11 x 6 =

【选择设置(可以不操作)】
内容样式
返回首页     ·   返回[道德经]   ·   返回顶部  
节点 : 道德经
最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