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allen 2005-03-05 466 0 0 0 0
【原文】
 
康熙二十一年,山东旱,自春徂夏,赤地无青草。六月十三日小雨,始有种粟者。十八日,大雨沾足,乃种豆。一日,石门庄有老叟,暮见二牛斗山上,谓村人曰:“大水将至矣!”遂携家播迁。村人共笑之。无何,雨暴注,彻夜不止,平地水深数尺,居庐尽没。一农人弃其两儿,与妻扶老母,奔避高阜。下视村中,已为泽国,并不复念及儿矣。水落归家,见一村尽成墟墓。入门视之,则一屋仅存,两儿并坐床头,嬉笑无恙。咸谓夫妻之孝报云。此六月二十二日事。
 
康熙二十四年,平阳地震,人民死者十之七八。城郭尽墟,仅存一屋,则孝子某家也。茫茫大劫中,惟孝嗣无恙,谁谓天公无皂白耶?
 
【翻译】
 
康熙二十一年,山东发生旱灾,从春天到夏天,土地一片荒凉,寸草不生。六月十三日,下了小雨,才有种谷子的。同月十八日,大雨下充足了,才有种豆的。一天,石门庄有一个老汉,傍晚看见两头牛在山上角斗,告诉村人说:“大水即将来了!”便带着家眷搬走,村人都哂笑他。不久,突然大雨如注,彻夜不停,平地水深数尺,住宅统统淹没。当时,一个农民丢下两个孩子,与妻子搀扶着老母,跑到高冈避难。他们往下一看,村庄已成水乡泽国,只好不再去想孩子了。在大水退后他们回家,只见全村都变成了废墟。进门一看,却有一所房屋仅存,两个孩子并排坐在床头玩耍欢笑,一点事儿都没有。人们都说这是对夫妻尽孝的报偿。这是六月二十二日的事情。
 
康熙二十四年,平阳发生地震,百姓死了十分之七八。全城内外,尽成废墟,只有一所房屋幸存,却是孝子某人的家。在茫茫的大劫难中,只有孝顺人家的后代平安无事,谁说天公黑白不分呢?
 
【点评】
 
这篇作品虽然以“水灾”命篇,但记录的是两件事。它们在时间、地点、灾难的性质上各不相同,而以孝行感动天地之奇相联系贯穿。
 
在灾难面前,东西方文化在救援先后的序列上有着不同的约定俗成。在西方,顺序是先妇女儿童;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则讲究长幼尊卑,父母老人排在最前面,即所谓“孝道”。东西方文化在救援顺序上的差别孰优孰劣,是一个很复杂、很难判断的命题。作品中的奇事可能真有,但归之于天公的“孝报”,则是东方文化典型的宣传。
 
《水灾》篇幅虽短,意识形态色彩也很浓,但从“苦旱”到“小雨”,接着是“大雨”,最后到“雨暴注”,乃至“平地水深数尺,居庐尽没”,水灾的过程中还夹有农作物的描述,写得丰满细腻,有条不紊,衬托了“夫妻之孝报”的真实性。

Tag: 古典小说 古典文学
欢迎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名字
您的邮箱
您的站点
验证:   5 x 6 =

【选择设置(可以不操作)】
内容样式
返回首页     ·   返回[聊斋志异]   ·   返回顶部  
节点 : 聊斋志异
最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