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分类:国风·齐风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注释】
著:通“宁〔zhù〕”,古时富贵之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的空间称为“宁”,古代婚娶即在此处亲迎。
乎而: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充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尚:加上,补充。
琼华:一种美石。
琼莹:似玉的美石,用作佩饰。
琼英:似玉的美石。
【翻译】
在屏风之前等候我,冠冕垂线以白丝制成,再用琼华美石作为垂饰。在庭院之中等候我,冠冕垂线以青丝制成,再用琼莹美石作为垂饰。在厅堂之上等候我,冠冕垂线以黄丝制成,再用琼英美石作为垂饰。
著:通“宁〔zhù〕”,古时富贵之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的空间称为“宁”,古代婚娶即在此处亲迎。
乎而: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充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尚:加上,补充。
琼华:一种美石。
琼莹:似玉的美石,用作佩饰。
琼英:似玉的美石。
【翻译】
在屏风之前等候我,冠冕垂线以白丝制成,再用琼华美石作为垂饰。在庭院之中等候我,冠冕垂线以青丝制成,再用琼莹美石作为垂饰。在厅堂之上等候我,冠冕垂线以黄丝制成,再用琼英美石作为垂饰。
【解读】
《著》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新娘眼中夫婿迎亲的情景。《毛诗序》及郑玄《笺注》认为此诗通过陈述古时的“亲迎之礼”,以讽刺现今婚姻“不亲迎”的时弊。清代姚际恒对此提出质疑,他说:“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又认为“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之诗”,“观充耳以琼玉,则亦贵人矣”。现当代学者大多倾向于姚际恒的观点。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三句,皆运用复沓结构。本诗纯用赋法铺陈,而且都是从新娘角度展开叙述的。各章首句和《郑风·丰》一诗比较类似,即开门见山地点明发生的事件,从“著”“庭”“堂”的地点和“俟我”的举动,可以推断这是一次迎亲之事,而且地点是由外至内发生渐变,展示出古时迎亲礼仪的一个侧影。各章后二句应该是新娘对新郎仪表的观察,主要集中在对其“充耳”的描绘上。新郎头戴的冠冕,其垂线由白、青、黄各色丝线制成,再坠以“琼华”“琼莹”“琼英”各种佩玉,可谓庄严华美至极,也从侧面印证了成婚者具有尊贵的身份。
本诗九句之中全无主语,故事情节的插入显得有些“突如其来”,清人吴闿生《诗义会通》称其“句法奇峭”。正是这种奇特的句法,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新娘冷静而不安、紧张又期盼的心理活动。此外,以“充耳”这个单一意象来指代新郎,手法新颖而妙趣横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著》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新娘眼中夫婿迎亲的情景。《毛诗序》及郑玄《笺注》认为此诗通过陈述古时的“亲迎之礼”,以讽刺现今婚姻“不亲迎”的时弊。清代姚际恒对此提出质疑,他说:“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又认为“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之诗”,“观充耳以琼玉,则亦贵人矣”。现当代学者大多倾向于姚际恒的观点。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三句,皆运用复沓结构。本诗纯用赋法铺陈,而且都是从新娘角度展开叙述的。各章首句和《郑风·丰》一诗比较类似,即开门见山地点明发生的事件,从“著”“庭”“堂”的地点和“俟我”的举动,可以推断这是一次迎亲之事,而且地点是由外至内发生渐变,展示出古时迎亲礼仪的一个侧影。各章后二句应该是新娘对新郎仪表的观察,主要集中在对其“充耳”的描绘上。新郎头戴的冠冕,其垂线由白、青、黄各色丝线制成,再坠以“琼华”“琼莹”“琼英”各种佩玉,可谓庄严华美至极,也从侧面印证了成婚者具有尊贵的身份。
本诗九句之中全无主语,故事情节的插入显得有些“突如其来”,清人吴闿生《诗义会通》称其“句法奇峭”。正是这种奇特的句法,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新娘冷静而不安、紧张又期盼的心理活动。此外,以“充耳”这个单一意象来指代新郎,手法新颖而妙趣横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Tag: 诗歌 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