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allen 2005-03-08 287 0 0 0 0

所属分类:国风·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击鼓声。
踊跃:欢欣鼓舞貌。
兵:武器。
土国:在国都服筑城等劳役。土,土功。国,国都。
漕〔cáo〕:卫国的城市。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使媾和,使和好。
陈与宋:陈国与宋国,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倒装结构,即“不以我归”。以,使,令。
有忡:同“忡忡”。
爰〔yuán〕:于,从。一说语助词,无实义。
丧:丧失,丢失。
于以:在何处。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一说勤苦。
成说〔shuō〕:定约,誓约。
于〔xū〕嗟:感叹词,“于”同“吁”。
活:假借为“佸”,相会。一说存活。
洵〔xún〕:远。
信:相信,信任。一说为古“伸”字,指其志得伸。

【翻译】

击鼓之声咚咚作响,战士鼓舞操练兵器。都在国都修筑漕城,只我一人向南而行。我跟随着公孙文仲,陈宋两国得以交合。但我不被允许回家,忧心忡忡不可断绝。而我此刻身在何处?马儿跑失又在哪里?何处可以找回它来?就在那片山林之下。此生生死聚散之事,我已与你早有誓约。我要拉起你的手来,和你一起直至老去。哎呀如今却又分离,你再不能与我相聚。哎呀我们天各一方,让我如何信守誓言!

【解读】

《击鼓》是一首经典的战争诗,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诗人对战争的厌倦抵触,对故乡的殷切思念,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表达了诗人在战乱动荡的时代对个体生命获得尊重和幸福的呼唤,体现了先民真挚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也开创了后世以战争别离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

关于此诗所表达的精神主旨,古今学者观点多无分歧,然而就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具体事件则说法不一。《毛诗序》云:“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认为是鲁隐公四年,卫国公子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之事。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指为鲁宣公十二年,卫穆公出兵救陈之事,今人亦大多赞同此说。

全诗共有五章。第一章由战鼓之声和练兵之景起行,点明征战在外的现实背景。继而又说众人虽服劳役修筑城池,犹在国内;独我一人孤身赴战,南行陈国,其艰苦凄楚更难道尽。乃至“平陈与宋”之后,仍然无法归来,忡忡忧思自然难绝。第三章中,诗人不仅让马跑失,仿佛自己也迷失其中,不知所归。然而马失易得,终在林下找到,可是与同心战友定下的生死誓约,“执手偕老”的美好愿景是否还可实现?第五章中对此给出答案:彼此阔别,天各一方,何以相聚,又何以履约?哀苦悲叹,空留余恨,至此战争造成的生命色彩的缺失和个体理想的破碎,已力透纸背,流露无遗。

诗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流传广泛,可谓人尽皆知。此句已脱离了其原本含义,而被用来表达对待爱情或婚姻坚定忠贞的态度。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此诗》语言优美,对后世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影响。

Tag: 诗歌 古诗
返回首页   ·   返回[诗经]   ·   前一个   ·   下一个
相关内容
采蘋 2005-03-08 
蓼莪 2005-03-08 
载见 2005-03-08 
时迈 2005-03-08 
殷其雷 2005-03-08 
頍弁 2005-03-08 
正月 2005-03-08 
园有桃 2005-03-08 
白华 2005-03-08 
羔裘 2005-03-08 
维清 2005-03-08 
鸡鸣 2005-03-08 
菀柳 2005-03-08 
大田 2005-03-08 
蝃蝀 2005-03-08 
青蝇 2005-03-08 
2005-03-08 
国风·周南 2022-06-19 
终风 2005-03-08 
欢迎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名字
您的邮箱
您的站点
验证:   89 + 6 =

【选择设置(可以不操作)】
内容样式
返回首页     ·   返回[诗经]   ·   返回顶部  
节点 : 诗经
最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