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allen 2005-03-08 272 0 0 0 0

所属分类:国风·王风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扬:缓慢流动貌,一说激扬。
束薪:成捆的柴薪。
其:语气助词,无实义。
戍申:戍守申国。申,西周诸侯国,姜姓,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曷月:何月,意谓何时。
予:我。
束楚:成捆的荆条。
甫:即吕国,西周诸侯国,姜姓,周宣王将吕国自山西故地迁往河南南阳,改国名为甫。
束蒲:成捆的蒲柳。
许:西周诸侯国,姜姓,在今河南许昌一带。

【翻译】

缓缓流动的水,流不走成捆的柴薪。远方的那个人,不能和我戍守申国。思念啊思念啊,何时我才能归去啊!缓缓流动的水,流不走成捆的荆条。远方的那个人,不能和我戍守甫国。思念啊思念啊,何时我才能归去啊!缓缓流动的水,流不走成捆的蒲柳。远方的那个人,不能和我戍守许国。思念啊思念啊,何时我才能归去啊!

【解读】

根据诗中“戍申”“戍甫”“戍许”三词,可以确定《扬之水》一诗创作的时代当在周平王时期。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任君主,西周覆亡后他迁都洛邑,重建周王室,然而毕竟大势已去,诸侯国割据日益炽盛。周平王之母是申国人,因申国常受出国侵袭,平王就派兵戍守申国,保其国防。此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戍守申国的兵士口吻而作的。至于甫、许两国,本非平王母国,不应有平王派兵戍守,然而诗中却有戍守两地之言。对此孔颖达认为,这两国与申国皆为姜姓,同宗同源,诗人为避免文字重复所以变文,借甫、许以言申,其实并无甫、许之事。这种修辞手法被称为“互文”。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只变两字,叠句程度极高。各章均以“扬之水”起兴,似乎是以缓缓远逝的流水暗喻一去难返的岁月,诗人的咏唱渐渐拉开序幕。其次以河水冲流不去的“束薪”“束楚”“束蒲”与“扬之水”形成对照,反衬出诗人沉重的内心,恰如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此外,鉴于“束薪”“束楚”“束蒲”三物在《诗经》中常常是成婚的象征,因此诗人思怀的“彼其之子”,极有可能就是他的妻子。自己远赴异国驻扎边疆,妻子则守候在故国家园,自然是“不与我”相聚,然而这份久别思怀之情,终于在日月更替、斗转星移的岁月濡染下化为呼天吁地的喟然长叹:“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殷切的思念交织着悲壮的无奈,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力。

《毛诗序》认为此诗中士兵的“怨思”是平王所致,所以归结此诗诗旨为“刺平王也”。其实生于战乱动荡的时代,在战争家欲望和野心的裹挟下,个体生命会显得极其渺小和脆弱,而亲友的相伴同行会显得无比珍贵。正如这首《扬之水》,尽管饱含对战争的谴责和控诉,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真诚质朴的思怀之心。

Tag: 诗歌 古诗
返回首页   ·   返回[诗经]   ·   前一个   ·   下一个
相关内容
下武 2005-03-08 
柏舟 2005-03-08 
芄兰 2005-03-08 
节南山 2005-03-08 
大田 2005-03-08 
鸿雁 2005-03-08 
式微 2005-03-08 
考槃 2005-03-08 
褰裳 2005-03-08 
东方之日 2005-03-08 
驺虞 2005-03-08 
国风·鄘风 2022-06-19 
叔于田 2005-03-08 
文王 2005-03-08 
丰年 2005-03-08 
鱼丽 2005-03-08 
四牡 2005-03-08 
麟之趾 2005-03-08 
竹竿 2005-03-08 
野有蔓草 2005-03-08 
欢迎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名字
您的邮箱
您的站点
验证:   20 + 8 =

【选择设置(可以不操作)】
内容样式
返回首页     ·   返回[诗经]   ·   返回顶部  
节点 : 诗经
最新主题